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多年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史记》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如上所述,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汉书.地理志》说得很清楚:“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宜昌原名“彝陵”、“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长江到了这里就平缓了,山到了这里也变成丘陵了,当然是相对上游而言。清朝康熙年间改名宜昌,宜于昌盛。

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宜州,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元代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赞赏

长按







































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xw/24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