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宜昌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现状,本文将以我区管辖的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人力资源相关数据为样本,简要分析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状况,并提出个人对当前人才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人才总体情况
我区目前直接管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0家,其中东山园区有19家,白洋园区10家,生物园区1家。该30家企业年年末从业人员总数为人,本科以上学历为人,初级以上职称为人。
二、人才情况分析
(一)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从学历上看,硕士学历人员为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博士学历28人,占0.2%。从职称上看,中级职称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9%;高级职称人,占2.5%。总体上看,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总量较少。
(二)人才分布不均衡。一是园区分布不平衡,30家企业硕士以上人员共人,东山园区19家企业有人,白洋工业园10家企业仅7人。可见人才主要分布在东山园区企业,这与东山园区企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现状较为一致。二是企业分布不平衡。30家企业中,人福药业、华强科技、长机科技、黑旋风锯业4家企业共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人,占比82.0%。仅人福药业1家企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就达人,占比58.6%。这说明了人才在企业之间的分布极度不平衡。
(三)人才结构不均衡。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59.5%,大专学历人员占22.7%,本科学历占16.0%,研究生仅占1.8%,高学历人员占比太低(见图1)。从能力结构上看,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90.6%,中级职称占比6.9%,高级职称占比2.5%,高职称人员占比太低(见图2)。总体上看,人才随学历、职称的升高占比逐渐减少,呈金字塔型。但是低学历、低级职称人员数量较多、占比过高,高学历(研究生学历)、中高职称(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过少、占比过低,导致塔级梯度不明显、塔上层过于尖锐,人才结构整体不协调、不均衡。
(四)外向型人才不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外籍专家7人,留学归国人员仅17人,其中硕士以上7人。这些外向型人才几乎全部分布在人福药业1家企业,其他企业基本无外籍专家或留学归国人员,因此,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外向型人才总体严重不足。
三、对人才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加大调研力度,摸清人才情况底数。本次分析的人才数据来自区统计局的年报数据,数据总体比较真实。在分析之前,也对某些疑似不准确的数据向企业进行了核实,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虽然从人才分布数量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对人才的效益发挥等情况并不了解。此外,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含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商贸企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人才情况也需进行调研,从而为全面掌握我区人才总体情况、建立人才信息库奠定基础。
(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中高层次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对企业创新团队的形成至关重要,影响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从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现状看,中高层次人才(硕士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占比低,严重缺乏。建议: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实行“千名硕博进企业行动”等工程,以企业为主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实行人才培育工程,并继续在我区开展企业“宜昌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专项行动”,为我区非公企业发展和特殊人才成长开辟“绿色通道”并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以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结合我区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有区别地制定各自产业发展目标。围绕不同的产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将人才政策产业化、企业化、项目化,提供人才政策的针对性。例如,我区麻醉药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已接近国内一流水平,应以依托人福药业建立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麻醉药创新研发团队作为制定该产业人才政策的目标依据。而对于新兴的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人才政策初期制定的主要目标是培育、聚集产业人才,做大市场主体。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xc/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