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夷陵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原来

滚滚长江来,如画夷陵景。山川千万里,最爱灵秀地。风雅文人心,润泽一方地。非遗传承路,漫漫道且长。民间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具有地方性的东西。它不仅是一种活态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在如今这个快速前进与发展的时代,什么样的民间文化才能成为百姓津津乐道,又留恋其中的呢?刘德芳,下堡坪乡秀水村人。年,经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的民间故事榜上有名。在这片充满着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的土壤里,刘德芳一个人能讲多个故事,传唱多万字的山民歌,表演薅草锣鼓、地花鼓和皮影戏等“绝活”,成为了这一方文化热土中的重要代表。作为夷陵人的你,可能对这座楼并不陌生。它是一座展示了夷陵璀璨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共多件藏品,为夷陵百姓们呈现了一道道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视觉“盛宴”,而“刘德芳陈列馆”就在这座夷陵楼中。德芳出生于“民间故事之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当地流传着多个民间故事,他家境贫寒,一生命运多舛。农民出身的他只读过两年半书,识字不多,但记忆力惊人,背记的唱本多达数百万字。少时经历了身患疾病、幼年丧父的磨难,11岁便挑起生活重担。五六十年代,20岁出头的刘德芳随同村人在外修公路、修铁路、修水库、放木排、赶流桐、当背角子,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儿,过的是又穷又苦的日子。每逢下雨休息,这些峡江汉子们就聚在一起“日白”,刘德芳创作民间故事的想法就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萌芽了。刘德芳故居“刚开始主要听别人讲,讲得好的就记下来,不好的我就自己精练打磨。”凭着超常的记忆力和走南闯北的阅历,刘德芳创作出多个故事,这些故事或彰显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广受老百姓好评。同时,刘德芳还对皮影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常活跃在婚嫁喜宴、添丁祝寿、起屋上梁等不同场合。皮影戏的五味俱全为刘德芳的故事注入了情感,其唱腔指法也让刘德芳的表演变得生动自然。“我骑马去看灯,水里丢根针,看哒灯回来,针还没有沉。”《谁的马跑得快》讲述了三个姨姥吹牛的故事,刘德芳时而作骑马状,时而摊手,简练的语言配上生动的表演,民间故事也有了生命。刘德芳会演皮影戏、唱山歌、打丧鼓,但最拿手的还是讲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来源于长江三峡千百年以来的口头创作,所表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是三峡地区民众所特有的,具有浓厚三峡区域特色。故事有笑话、传说等各种类型,亦褒亦贬、亦庄亦谐、老少皆宜。凭借一身才艺,刘德芳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被专家誉为“三峡地区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民间的地方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和生活文化,其传承只有融入日常才会有活力,杖朝之年的刘德芳老人紧跟时代步伐,用精湛的技术将故事讲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彰显出了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也让民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如今的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的创造无时无刻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但希望,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我们都应倡导地方乡土文化。因为文化,它不仅需要创造,更需要的是传承与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民间文化传统中人民文脉的精神和情感之源。(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湖北田野上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xc/116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