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腊八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是腊八节,过年进入倒计时,神州大地由此进入所谓的“忙年”节奏。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在当天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宜昌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酿腊八酒的习俗。而紧随其后的春节则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整个社会回归到一个个家庭里,也是家人、包括神灵和已逝的先祖共享美食的重要仪式。

  “腊八粥”是宜昌“过年”仪式中犒劳舌尖的第一道美食。这是一种用糯米、黏米为主料的美食,另外还要加其它六种杂粮。宜昌的“腊八粥”最讲究滋味,除了糯米、红豆、薏米等八种主粮外,还加上莲子、虾米、桂圆等。《宜昌民俗风情》中说:“腊月初八日,各家各户大多自制腊八粥,全家聚食,并分赠左邻右舍。如此日久相沿成习,含有一种喜兆丰年的意愿。”

  腊八节,相较于民间冷清,寺庙却对腊八格外重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得道升天,因此也称为“法宝节”。旧时,宜昌的兹云寺、古佛寺等处均在腊八这天用大锅熬制腊八粥,并用小钵盛装分送给善男信女。这一传统被古佛寺的方丈根定坚持了下来,成为腊八当天宜昌城区最热闹的一场节庆民俗秀。

  为了迎接今年的腊八节,古佛寺准备了余斤熬制腊八粥的材料。对年届花甲的张帮寸来说,对腊八粥的独特青睐和情愫,来自于童年那遥远的香甜回味。那个时候,“裤腿总赶不上个子,鼻涕比冬天还长。”张帮寸说,再艰苦的日子,年总是要过的,腊八粥总是要喝的。母亲像魔术师似的翻出一个布袋,倒出了黄豆、红衣的花生米、绿豆、赤豆等。这些都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收藏起来的,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些材料最终在铁锅里细浪翻腾,滋润孩子们的童年。

  生活水平的改善让“过年”的舌尖之欢失去了吸引力。鸡鸭鱼肉,那些曾激发我们无穷想象的美食已褪去光环,“腊八粥”和包括其间的祭礼更早已与公众的生活渐行渐远。“这样的民俗丢了太可惜了。”郑承志试图以个人的行动与这种消失对抗,挽救这些民俗。郑是秭归县委党校的老师,也是当地知名的民俗研究专家。他和茅坪镇一家柑橘园的老板高强策划,搞一个腊八祭丰收的仪式。

  高强一家人在这株柑橘树下恭敬地点燃了香烛,摆上了腊八粥,拱手作辑。郑承志说,腊八作为庆丰收感恩上苍的一个仪式,祭树在当地有着悠久的传统,“屈原的《橘颂》,事实上就是祭树时的一篇祭文,颂在古代就是这样的一种文体。”

  当然,这是一场几经简化的仪式,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这些农耕文化已渐被社会淡忘,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这一天的到来,只有老人们知道有关节日的禁忌。

腊八节传说

  1、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4、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粮食送不到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作纪念。 5、相传老两口省下一笔家业,可儿子不争气败了家,腊月初八,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总策划:任浩贺少雄

●策划:胡俊奎龄皖

●撰文:方龄皖赵宽

●摄影:朱敏

  进入玩转宜昌







































北京有哪间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ly/1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