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击败整个日本陆军二次
苏州河荡漾的水波,上海外滩的霓虹,依然如故;
隔着83年岁月的尘烟;
我们在银幕,重逢一场被和平遗忘的淞沪会战;
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无名士兵,借着银幕的流光;
从一个民族时光与记忆的深处,重新向我们走来;
他们的畏惧与英勇、绝望和希望、倒下与站起、笑容和泪水,重新变得栩栩如生;
年8月13日起;
75个师、9个旅的75万中国军队,和9个师团、2个旅团的30万余日军进行3个月的血拼;
血与火中,一个精锐师拉上去,几小时就伤亡过半;
《八佰》,记录的是这场血腥战役最后尾声;
第88师第团第2营余人(号称“八百壮士”),是75万大军撤退后的孤军;
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八佰》里谢晋元的台词,是真实的历史回音;
谢晋元要求官兵,每人写封简短遗书,和人世永别,也是真实的历史;
谢晋元自己在遗书中写道:
“晋元决心殉国,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年仅15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日寇的枪林弹雨,来到四行仓库,献上一面旗,也是真实的;
看到冉冉升起的中国旗,在租界隔河观战的群众欢声雷动,是历史镜头的复原;
宋美龄专门接见杨惠敏,予以褒奖,轰动全国;
年,台湾中影公司拍《八百壮士》,由林青霞扮演杨惠敏;
此片正式首映时;
花甲之年的杨惠敏亲临现场,还与扮演她的林青霞合影留念;
那是最美年华里的林青霞;
秦汉的父亲,叫孙元良,正是驻守四行仓库的第88师师长;
年率兵坚守闸北阵地76天,这是他一生打得最好的战役。
但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惊慌失措,私自下令撤退,导致部队崩溃,大批士兵被俘被杀;
孙元良自己一人化装躲进妓院,得以在大屠杀中存活,被撤职查办;
年孙元良逃亡台湾,
年5月去世,享年岁,是最后一位去世的黄埔一期;
《八佰》中的白马,也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的历史照片,还有一张谢晋元和白马的合影。
日军举钢板墙下爆破,战士身缚12颗手榴弹,从高楼跳下,与日寇同归于尽,这也是完全复原历史;
《八佰》中,湖北保安团补充来的新兵,也是真实的历史;
他们从怯懦到英勇、从贪生到舍身取义的心路历程;
基本是8年抗战烽火中,真实人性的缩影;
那些战壕里不眠的长夜、那些仓库里思亲的泪水、那些枪林弹雨里挣扎的背影……
记录的是:这场战争里小人物,短暂的一生;
他们是如此年少,青春欲望却已经冰冷、沉寂在83年前的苏州河畔;
长眠在:一个民族为生存而战的至暗时刻……
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
军人的精英规划20年的战略宏图
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
表面上,是75万中国军队死伤30多万,最后大撤退,是一个败战;
但在战略上,这是一个大胜仗;
是当时中国军人的精英,规划了20年的战略宏图;
为什么这么说?
蒋介石,总体是一个战略上不太好的军人;
整个抗战的规划,是一个叫蒋百里的浙江老乡,帮他规划的;
蒋百里,是一个牛人;
牛到什么程度?
日本军人曾说:
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
蒋百里,生于年,浙江杭州府海宁硖石镇人;
童年时,所读诗文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
年至年,爆发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13岁蒋百里,痛哭流涕,从此立誓当一个军人,为国捐生;
年,蒋百里赴日本留学,进入士官学校步兵科;
年,蒋百里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天皇要赐刀给成绩第一的学生;
同期毕业生中,日本人有多人,中国留学生仅4名;
日本学生中,有日后赫赫有名的侵华将领:
松井石根、东条英机、阿部信行……
日本陆军的一代将星,云集在这一届;
结果皆败于蒋百里,第一名为蒋百里;
在日后侵华将领的嫉妒目光中,蒋百里把日本天皇佩剑带走。
年,蒋百里从北京返乡葬母,后由津浦路北上,火车过徐州时;
41岁的蒋百里,指着窗外对学生龚浩说:
“将来有这么一天,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
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
我们的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
即洛阳、襄阳、衡阳,抗击入侵。”
这是在年,早于年中日开战,差不多14年!
蒋百里已经预见到:
“中日开战,半壁江山,会沦于敌手”;
这是后来很有名的“三阳”决战论。
蒋百里:要在上海开战
变日军南北路线,为东西进攻轴线
蒋介石和蒋百里,虽然是浙江老乡;
但是一开始关系并不好;
蒋百里在中国军界是一个异类;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牛逼,很多高级将领,都会防他;
所以蒋百里一生没带过兵,从没有真实拥有过军权;
年,袁世凯起用蒋百里为保定陆军军校校长;
年,他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
年,入狱,与蒋介石达成和解。
年,出狱;
年,奉蒋介石之命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必有一战,呼吁备战。
年,赴欧美各国考察军事,归国倡议发展空军;
中国最早关于空军的构想,来自陆军出身的蒋百里。
蒋百里飞赴西安向蒋汇报,次日(12月12日)拂晓,发生西安事变。
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大员和蒋百里同被羁留;
张学良认为蒋百里是被扣高官中唯一支持兵谏的,请他出面说服蒋;
据蒋介石《西安半月记》中记载,蒋百里与蒋介石交谈时;
蒋百里说:
“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过陆军大臣,看来明年(年)一定会大举入侵。”
以此来说明日本之嚣张,增加蒋介石抗日决心。
因为西安事变的共患难;
蒋介石开始信任蒋百里;
邀请蒋百里,来规划中国抗战整体战略;
蒋百里先生经过认真研究,提交一份战略分析给国防部;
后于修订成《国防论》,成为抗战的伟大军事著作。
卷首写道: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还有一句名言: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日本讲和!”
蒋百里在《国防论》中归纳三点:
第一,持久抗战,用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日本终归消耗不起;
第二,要在上海开战,主动出击上海日军;
变日军“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为东西进攻轴线;
如果日本从北向南打;
因为华北皆是平原,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推进;
最好把日军进攻方向从北方吸引到上海,从上海开打;
日军从上海向西进攻;
经江苏、湖北、湖南,到处是水田,机械化军队无法发挥优势;
阻击日军到二线湖南,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占据洛阳、襄阳、衡阳,形成长期战场。
第三,处处抵抗,拖住日军,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只要国际局势一变化,中国就有机会胜出。
面临两个进攻选择
日军果然如蒋百里所料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从华北进攻;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这时候,日军果然如蒋百里所料;
面临两个进攻主线选择:
一个是:从华北往下攻击,全是平原;
利于坦克部队和炮兵行动,沿平汉铁路南下,攻击汉口;
另一部分兵力由广州登陆,沿粤汉铁路北上,攻击武昌;
一旦南北日军迅速会师武汉;
则中国被切割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的中国军队,没有退路,失去补给线,要么投降,要么跳海;
浙江、上海、江苏的工厂、人员无法西迁入川,西撤之路被截断;
中国就失去了持久战的经济实力,无法以空间来换取空间。
从历史看;
无论是清军入关,还是元朝的骑兵南下;
只要是由北向南的进攻;
中国都面临亡国;
宋朝和明朝;
都是亡在外敌由北向南的进攻路线上。
蒋介石完全采纳了蒋百里的建议:
上海开战,欲变日军南北路线,为东西进攻轴线;
蒋介石详细视察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四省之后,决定:
“以洛阳、襄阳、荆州、宜昌、常德为最后阵线;
以四川、贵州、陕西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为后方。”
据《陈诚回忆录》记载:
陈诚在淞沪会战发起之前,也向蒋建议,把日军进攻方向由从北向南转为从东向西。
淞沪会战初期;
蒋介石就集结直系德械师的精锐部队,以及各地的地方部队;75个师、9个旅的75万中国军队,云集上海;
日本自国内先派遣五个师团至上海作战;
伤亡惨重之后;
终于将华北平汉铁路线作战的日军两个师团及一个支队南调上海作战;
10月初,日军将主战场由华北移至上海;
循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兵力被抽走,南下受阻;
同时受到山西的阎锡山军队侧翼的威胁;
日军又再分兵,进军山西;
自此,抗战的节奏,进入蒋百里的20年战略规划。
日军作战
已经一鼓作气、再而衰
日军的进攻主轴,果然上当,变成由东向西;
沿长江北上;
地理上西高、东低;
日军变成了仰攻;
中国争取了时间;
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入川;
为坚持长期抗战打下基石。
淞沪会战结束,日军死4万多人;
之后,攻陷南京;
其后,徐州会战;
到了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万人。
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团的兵力。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9个师团,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艘,各型飞机约架。
武汉虽然失守;
日军作战已经一鼓作气、再而衰;
蒋百里特别重视湖南的战略地位;
湖南民风强悍,“无湘不成军”;
蒋百里称:
“这里人力和兵源都是中国的普鲁士,宜于对敌进行长期消耗战”;
是坚持长期作战最好的根据地。
薛岳指挥三次长沙会战;
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
年8月,蒋百里被任命为陆军大学校长;
年11月4日;
蒋百里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广西宜山;
年仅56岁。
举国哀悼,陪都重庆蒋介石亲临主祭;
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蒋百里虽没能等到胜利,但抗战却按照他的战略规划进行;
蒋百里三女儿是蒋英,侄儿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
女婿钱学森,后归国成为中国导弹之父。
声音
“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你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得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蒋百里
画外音
从怯懦到英勇从贪生到舍身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
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孤军血战4昼夜;
以寡敌众,共毙日军余名,仅伤亡30余人;
接到撤退命令后,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
谢晋元最后一个离开仓库阵地;
与全营被软禁在英租界;
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英国士兵把守,形同俘虏营;
年4月24日清晨;
谢晋元率部早操时,被收买的叛徒郝某等4人突袭;
不幸牺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年12月闯入孤军营;
拘禁全体孤军,并送往吴淞口看管;
强迫他们挖壕沟,做苦工,又押往南京监狱;
其中一部分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
直至抗战胜利,幸存者才恢复自由。
年,日本终于投降;
蒋百里的遗体,被移葬杭州西湖;
尸骨,竟然不腐;
好友竺可桢落泪:
“百里,我今告你,中国胜矣!”
《八佰》中,湖北保安团补充来的新兵,也是真实的历史;
他们从怯懦到英勇、从贪生到舍身取义的心路历程;
基本是8年抗战烽火中,真实人性的缩影;
那些战壕里不眠的长夜、那些仓库里思亲的泪水、那些枪林弹雨里挣扎的背影……
记录的是:这场战争里小人物,短暂的一生;
他们是如此年少;
青春欲望却已经冰冷、沉寂在83年前的苏州河畔;
长眠在:一个民族为生存而战的至暗时刻……
让我们永远铭刻他们的音容笑貌;
穿越硝烟和烽火,至今依然动人。
扬一帆(影视编剧、记者、操盘手、作家)
(原报社副主编,原《南方周末》和《南风窗》特约撰稿人,原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原撰写的台海、财经和国际新闻报道,被新浪、搜狐、腾讯、凤凰网、央视网、新华网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联合早报》《东方早报》《南京晨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国内外上百余家报纸和网站,在长达10年时间里广泛转载)
(注:本人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新闻采编人员培训合格证、多次获新闻奖、所采编的监督报道多次获批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ly/1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