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宜昌棚户区改造,原来是这样的
三峡日报:深化棚改逐梦大城
——我市棚户区改造驶入快车道平方公里的宜昌新区建设风起云涌,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是驱动宜昌大城建设的两轮,两轮要同时发力,才能高速驱动。”今年8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在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新旧联动,“双轮驱动”,一座“大强优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正阔步走来。 规划引领推动增量提速 立足当前,谋定五年! 当宜昌的城市发展再次成为值得全省推广的经验时,遗留在城市角落的落后区域也再次迎来从旧到新的跨越,实现这历史一跃的推手,就是宜昌正在实施的棚户区改造。 年,伴随着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步伐,宜昌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宜昌棚改进入加速期。 “棚改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是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要在推进大城建设中推动棚户区改造增量提速。”马旭明市长多次强调。 把棚改融入大城建设,我市相继编制了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年)、城区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年-年)。根据规划,宜昌城区棚改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涉及居民约8.13万户。这意味着,三年内,总量不低于户将迎来新的生活。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市棚改办为此下达融资计划,力争筹资亿元,完成全部改造任务的75%。至年完成全部棚改任务。 谋定而后动,棚改工作已成为党委政府议事的“关键词”。上半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就棚改工作进行部署,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将棚改列入一号议案,市政协进行专题视察…… 两增两减实现提质扩容 棚户区改造后如果大拆大建,必然导致社会资源极大浪费。为此,宜昌市坚决不在棚改中搞“一刀切”,而是立足老城实际,创新思路,提出了减少棚户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棚户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的“两增两减”改造理念。 根据城区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年),通过实施棚改,城市建筑密度将从改造前的平均45%左右降低至30%左右,通过鼓励货币补偿、异地安置为主的安置策略,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一批城市公园随之新建,形成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现状相比增加公园绿地.4公顷,大幅度增加城市开敞空间。 棚改项目要与新区建设项目相统筹,尽量实现新区安置项目与棚改再开发项目的联动建设,用于平衡棚改成本的开发用地可优先在宜昌新区内选址。 立足城东生态新区金龙路和合益路的交会处,放眼望去,高楼林立。这个于今年9月全部竣工交付的九安城小区,共提供安置房套。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大规模建设安置房,是我市以“五个舍得”的理念,攻克征迁安置难题的具体体现。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说,大城建设就是为百姓谋福利,要让群众共享大成建设和发展成果。 如今,九安城、东辰心语、北辰明珠等一大批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质量优良的高层安置房拔地而起,品质等同于商品房。今年,新区范围内,续建和新建安置房将达到44个,总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全部工程完工后可提供安置房近5万套。届时,部分老城区的棚户区居民,将搬进新小区、住进新楼房,开启在新区的幸福生活,为新区建设聚集人气。 空间迁徙转出发展机遇 “棚户区改造将宜昌市的人口资源和国土资源做了一次大迁徙、大更新,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说。 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室主任詹士柱介绍道:棚改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面积.2公顷,商业服务设施用地.2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50.9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84.4公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市功能都将更为完善。 年7月,中建三局投资亿元建设宜昌中央商务区滨江项目,4个月后,首批土地净地交付。位于城区白沙路附近的沈家店工业区退出历史舞台,承载宜昌现代服务业中心所有功能的中建·宜昌之星,正“成长”为宜昌的新地标,填补了宜昌中央商务区的空白,成为驱动大城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城市繁华和文明的象征。 平湖半岛片区将在棚改中,建设集旅游集散服务、游艇度假、乐活购物、主题游乐体验与文博创意等为一体的平湖半岛旅游综合服务区,服务宜昌加快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以地理空间换发展空间,大城以世界视野、时代标准履行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的使命。 以拆促改打通“第一通道” “推进棚改要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加快房屋征收工作是当前棚户区改造的关键”,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指出,房屋征收是棚户区改造的“牛鼻子”。 西陵区作为城区棚户区改造的主战场,近年来,在全区抽调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强、群众工作好的64名机关干部,脱产从事棚改征收工作,组建西陵二路快速路、BRT夜明珠段、环南片区等7个工作专班,确保打通项目快速落地的“第一通道”,为大城整体规划建设开辟战场。 西陵二路规划建设的快速路全长7.6公里,工程概算投资约30亿,计划年底完工。建成后,它将连接至喜大桥与峡州大道,与点军大道、至喜大桥、峡州大道、花溪路、伍家岗大桥、江城大道形成全长约64.63公里的宜昌快速环线。 9月10日,该项目(大学路至峡州大道段)启动签约,计划征收户,首日即签订征收协议户,签约率达60%,再次刷新宜昌重点项目征收速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着眼经济发展“三箭齐发”和大城建设“双轮驱动”的大局,宜昌坚定不移抢抓机遇,毫不动摇深化棚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间。
(三峡日报记者:陈璐)
三峡商报:环城南路再现巴楚特色历史风貌区棚户区改造0余户居民“出棚进楼”城市“补丁”变现代美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杜甫的名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美景,也成了不知多少老百姓最朴素的憧憬。棚户区改造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居民打开了幸福之门,通过棚户区改造,把城市“补丁”变身为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绿色景观,既会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又会使城市形象有巨大改观。从“忧居”变“宜居”,千万棚户区家庭的“安居梦”成真。“出棚进楼”的群众感言真切动人,“家里会更加敞亮,心里也敞亮了”。
十月中旬,“西陵区环城南路棚户区改造项目(三、四期)房屋征收工作动员培训会议”召开,自此,入户调查、宣讲政策等动迁工作陆续展开,西陵街办副主任、环南专版现场负责人黄战告诉记者,拟定10月下旬就要正式开展三、四期房屋征收安置补偿协议签约工作,届时,这一区域将打造成“老夷陵的底片、新宜昌的客厅”,又将有千余户家庭将陆续告别阴暗、低矮、肮脏的生活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民。 环南三四期房屋征收启动0余户将“出棚进楼” “我们要跟居民算好账,这可都是每家每户的大事,要当成自己家的事情来办才行”,昨日,环南片区棚改项目征收办公室里一片忙碌的场景,在言谈中黄战一直反复强调这一观念。今日的中国,每个人都在为中国梦而畅想着,而安居梦则是人民的梦想中最朴实、最现实的部分,尤其对棚户区的群众来说是最迫切的梦。如何让群众的安居梦在较短时间内平稳顺畅地实现,是黄战和同事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环南片区棚改项目是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也是目前宜昌市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该片区三、四期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范围分别位于献福路、环城东路、童家巷、学院街小学院墙合围区域;学院街、中书街、学院街小学院墙、童家巷、环城东路合围区域,征收户数共户。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这把“大锁”,能打开它的“钥匙”也只有一把,就是让群众心平气顺、喜气洋洋地“出棚进楼”。这一点,西陵区征收办安置科科长李红深有体会,“每天都有很多人咨询政策,解读一点都不能马虎”,他跟记者简单的算了一笔账,“该地段的二手房大概卖个元每平米左右,征收的话算上房屋本身价值和过渡安置费等一系列的费用可以达到元每平米”,只有让居民们清晰了解了政策后才能心平气顺。 再造八大景新宜昌的客厅呼之欲出 今后环城南路将变成啥样儿?该区的规划文本摸清了这里的发展脉络,记者了解到,环城南路片区主要建设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街区,总建筑面积约4万㎡。公建配套不少于㎡社区用房,其余均是能充分体现宜昌本土巴楚文化的特色历史风貌区。这也是该项目的亮点所在,整个项目规划设计,在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突出了“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其中,学院片区是宜昌真正意义上的老城区,是宜昌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根,因此,后期建设将按照“拆旧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建设,专门辟出80亩地,吸取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设计精华,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古城新韵,拟打造一处集游、购、娱、吃、住为一体的新景点。将在环城南路还原宜昌墨池院、夷陵戏台、天官牌坊等八大景。真正把这一片区打造成“老夷陵的底片、新宜昌的客厅”,提升城市品位,助推宜昌旅游文化名城建设。 五大组团挪出发展空间进一步疏通城市脉络 宜昌市城区棚户区规划改造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涉及居民约8.13万户。环城南路的改造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室主任詹士柱介绍道:根据宜昌市目前实际情况和规划可操作性,棚户区改造范围确定为城区的西陵(包括葛洲坝和高新区)、伍家岗、点军、猇亭和小溪塔五个组团。随着棚改的深入,将消除成片板壁房、土坯房、低矮小平房及筒子楼,彻底解决危旧住房安全问题,使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也将有较大改观,另外还将进一步凸现城市特色与亮点,重点表现宜昌独特文化及山水风貌,初步形成标志突出、历史印记清晰的核心特色景观区。 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指出,“棚户区改造将宜昌市的人口资源和国土资源做了一次大迁徙、大更新,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宜昌属于山地——丘陵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棚户区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且利用率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随着棚户区的改造,释放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建筑面积从现状的万平方米,将增加至改造后的万平方米,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宜昌市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城建设中交通路网是关键,棚户区的改造也是城市脉络的一次疏通”,詹士柱形象的比喻道:“之前修路会存在断头路的情况,经过棚户区改造,增加城市支路网密度,把城市内环也进一步打通,内外环有效的连接才能让城市脉络更加的畅通!”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日渐完备居民生活更加敞亮 据介绍,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将约有23.1万居民告别棚户区和城中村,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居民的户均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增加。另外,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将新建一批商业服务业设施,包括平湖半岛旅游服务中心、滨江商务中心、夷陵广场商业服务中心等;医院、合益路小学、中南路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一批环卫设施、停车场地,杂居小区全部实现物业管理,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规划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现状相比共计增加.2公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将更为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将更为齐全。 与此同时,城市建筑密度将从改造前的平均45%左右降低至30%左右,通过鼓励货币补偿、异地安置为主的安置策略,尽力控制老城区人口密度,疏解部分人口至城市新区,缓解老城区人口承载压力。通过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形成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与现状相比增加公园绿地.4公顷,大幅度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届时,宜昌市民的生活会更加的敞亮顺意!
(三峡商报记者:梅妮)
来源:三峡日报三峡商报
整理:余巍何博
审核:谭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zx/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