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宜昌三国故地,历史遗珠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夷陵,年的时光历练,赋予了宜昌厚重的历史。在古城漫长的二十多个世纪里,它以“川鄂咽喉”、“蜀道三千,峡路一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镇称于世,因而产生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传说。三国故地,便是宜昌一个响亮的名头。
三国故地“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张飞横矛“当阳桥”,
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等等,
《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历史遗迹俯拾皆是。宜昌还是埋葬关公正身的“五阳”之地,建有气势恢弘的关帝陵,也是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一代枭雄,力争夷陵
被称作枭雄的刘备,平定四川后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先主。吴军偷袭荆州,他二弟关羽在临沮(宜昌境内)为吴军所杀,他誓为二弟报仇,遂于章武元年举兵顺江而下,首先占领了秭归(宜昌境内)。
接下来刘备乘胜东进,分兵围住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与吴兵相争,意图乘胜将夷陵一并占领。直至第二年夏,蜀军疲困,终为陆逊所破。章武三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这段历史,演变产生了火烧连营、烧铠、断道、白帝托孤等一系列关于刘备的故事与战争遗迹,相传秭归即为刘备征东吴时所筑。
忠贞孔明,黄陵撰碑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在帮助刘备攻取四川的过程中,曾途经三峡,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把兵书宝剑藏于峡中,神奇的兵书宝剑峡(宜昌境内)便由此而得名。
巫峡中一块岩壁上,还有“孔明碑”供人凭吊,奉节河滩上,还流传着诸葛亮当年曾在这儿摆八阵图使陆逊被困的传说,至今留有遗迹。黄牛山麓的黄陵庙(宜昌境内)前,《黄陵庙记》碑屹立至今,其碑文相传说是诸葛亮撰写,称武候碑。
关公圣帝,夷陵点军
三国群雄中,在宜昌活动最为频繁的非关羽莫属。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在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便是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降。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后又与儿子关平突围逃到临沮(宜昌境内),在罗汉峪回马坡为吴伏兵所杀。
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宜昌境内),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
蜀汉名将,当阳擂鼓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二十多万人攻占荆襄。刘备率残部逃奔当阳(宜昌境内),曹军穷追不舍直逼长坂。张飞将20骑拒后,他据水断桥,横矛立马,环眼圆睁,吼声如雷,使曹军丧胆,不敢逼近,刘备等得以安全脱险。后来刘备平安江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掳将军,封新亭候。
据地方志记载:“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顶,士人张飞守郡日督兵于此,今故垒犹存”。而今日新立有张飞擂鼓塑像,颇壮观。当年张飞在当阳吓退曹军的地方,立有“张翼德横矛处”石碑,民间还广泛传述着张飞喝断霸陵桥的故事。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宜昌成为军事要塞。这里发生的一次次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战争,使它的城镇史与战争难舍难分,但也正因为这样,宜昌才有了这么多可歌可泣,值得被铭记的历史。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宜昌亦是国军抵抗日寇,保卫陪都重庆的桥头堡。著名的石牌保卫战就发生在宜昌,成为了中华民族战争重大军事转折点。
沧海桑田,如今宜昌城区融峡江特色、水电特色、古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城市于一体,这般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城市世间无几,使宜昌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旅游名城。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zx/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