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问茶宜昌茶业正当时
FM91.2|听,湖北农村广播
《茶乡问茶》系列报道
(第七篇)
FM91.2|湖北农村广播
播出时间:07:05、13:30、19:30
湖北·宜昌
左右滑阅
田瑞金
袁佳
石炎昱
记者还想说
从武汉出发,到宜昌这个茶叶大市采访,整整五天,在崎岖的山路跑了多公里。峡江的邓村、新崛起的下堡坪茶叶生态观光园、全国三大红茶产地宜都、万里茶道的五峰,我们进车间、到茶园、访茶农、谈茶道。收获满满。
四月的宜昌,茶企、个体茶叶加工厂像打仗一样,收鲜叶、加工、卖茶,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外地客商云集,车辆进出络绎不绝,好一处繁荣的茶市!
听ta的声音│爱上茶
『主播:刘巍』
宜昌茶业正当时
向上滑阅
宜昌产好茶,以长江为“线”,分江南和江北茶;以海拔和成熟季节的不同,又分低山、中山、高山茶。古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赞叹:“山南,峡州上……”将峡州茶列为上品。
近代:年,在五峰县出土的“英商宝顺合茶庄”,进一步佐证了宜昌古老久远的茶叶生产史。当代:每年3、4月间,宜昌国际旅游茶城,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大军,每天有5、人在此交易,宜昌成了全国优质茶叶的货源地。宜昌人知道:长期以来,与优越资源和优良品质相悖的是,宜昌茶的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偏低的现实。宜昌要建设全国一流茶业强市,实现量到质的飞跃,还需要整合资源,着力加强品牌建设,让宜昌茶“叫得响、走出去。”《茶乡问茶》宜昌篇,请听记者田瑞金、袁佳、石炎昱报道:宜昌茶业正当时
年6月15日。宜昌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高规格的茶产业发展大会。要求各县市区把茶产业作为“书记工程”,揽在手上。
4月17日,正是宜昌采茶的高峰季节,在夷陵区邓村乡邓村坪村,漫山遍野的茶园里到处是忙绿的采茶人的身影。村民张传珍:
——出张传珍录音——
记者:“什么时候出来的?”
张传珍:“五、六点出来的。”
记者:“有60岁了吗?”
张传珍:“65了。”
记者:“鲜叶的价格现在卖多少钱一斤呀?”
张传珍:“昨天卖二块五。”
记者:“感觉得怎么样?”
张传珍:“价(格)已经去了,价好的的时候,茶叶没长大,天气一下雨,茶叶长起来,又搞不赢了。”
记者:“这是影响茶农收入最关键的问题。”
张传珍:“是的”
记者:“有几亩茶园呀?”
张传珍:“二、三亩。”
记者:“茶可以找多少钱?”
张传珍:“几千块钱。”
说到宜昌茶业,不能不说到主产绿茶的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夷陵区位于长江西陵峡之畔,坐落北纬30°——31、东经°——°之间,拥有茶叶生长的黄金坐标。独特的气温、土壤,把夷陵孕育成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也是湖北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大巴山脉,高山云雾,夷陵滋养了绿色有机茶,夷陵在绿色健康“茶道”上领跑。
位于长江西陵峡畔的邓村乡,“摇曳在山水之间,游离在仙境之巅。”这里是“中国最美乡村”。植中珍品——茶,选择了在这里,蕴育出源远流长的水榭文化。而大自然又用千年的风雨烈阳,在这片大地上,为茶淬炼出一方沃土。
古朴优雅的茶香,在夷陵,是商品,更是文化。
三峡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自古以来,大批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美丽的诗篇,陆游的《入蜀记》:“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买茶者甚多;”赞三峡民间茶市的繁荣。在历史上,邓村绿茶随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香飘西域疆土,茶贸鼎兴,奠定了邓村世界茶贸易史上制茶之乡的地位。新的历史时期,宜昌茶企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三峡城市群等政策机遇,宜昌茶业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机。湖北邓村绿茶集团副总经理段莉莉:
——出段莉莉录音——
“我们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让消费者吃到安全农产品;突出了一个绿字,保护茶产区的生态环境,坚持源头安全;突出了一个新字,就是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我们按照农户加合作联合社,再加龙头企业这样一个模式积极推动茶叶全链条的升值,提高茶叶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近年来,夷陵茗茶从茶园抓起,把全区茶叶的兴盛寄托在培植好每一株茶中。不断改土、改园、改树、改管,建成了10万亩高效茶园,构成了宜大路、雾下路、赵沙路为“三线”的高效茶叶走廊,以低山区、半高山区、高山区为“三级”的“三线三级”特色产茶区域,区内茶企采取“市场+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无公害、安全的茶园种植和管理理念,打造全国茶叶生产技术集成中心,重点扶持了肖氏茶业、邓村绿茶、龙峡茶业以及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建设,打造专业化茶叶交易市场平台和国际化、精品化发展的现代茶企。一座茶城,每年交易额25个亿。将茶农、茶企、客商、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邓村茶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出熊家海录音——
“我们这个茶城对周边的几个县市拉动是最大的,没有茶城,这么多茶叶销路有问题,这两天,有2、人在这里买安吉白茶,买茶的比卖茶的人多。”
如今,夷陵茶企正积极传承、不断丰富三峡文化内涵。处处体现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萧氏集团在王家垭茶园,建设茶文化凉亭长廊;雕刻茶圣陆羽塑像;在高新科技工业园,米花岗岩石材栏杆上雕刻首中国茶文化诗词歌赋……。
4月29日,万里茶道源头再添新地标,由湖北邓村绿茶集团与夷陵邓村乡共同打造的“三峡茶谷·邓村茶遗产公园”正式开园,填补了湖北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白。
进入采茶季节,宜昌各地茶企“以茶为媒”,“春茶节”、“三峡国际茶艺节”主题活动是接踵而来,精彩纷呈。采茶、炒茶、泡茶,品茗茶、赏茶艺、体验传统制茶工艺,吸引五湖四海的客商游人走进茶园,采茶、观光,“采一把三月明前绿茶嫩鲜爽,喝一口四月谷雨满口香”。
在中国茶叶历史上,五峰县具有独特地位。年(清道光四年),广东钧大福、林子臣等茶庄商人,先后带领江西技工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民国初年,俄商、英商、汉阳茶商纷纷在渔洋关设立茶庄、茶号,鼎盛时期达到22家;一时间渔洋关“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素有“小汉口”之称。五峰现有“万里茶道”遗存多公里,沿途茶栈、茶亭、古桥、摩崖、石碑齐全,被誉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现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五峰县茶叶局副局长邬运辉。
——出邬运辉录音——
“清朝后期和民国的时候,红茶运到渔阳关,鹤峰的茶、湘西的石门(县)、桑梓(县)、慈利(县),这些地方的茶也都是运到渔洋关,湖北最大的两个集散地,除了武汉是东方茶港,支撑东方茶港的两个地方:一是羊楼洞,再就是渔洋关。”
茶,早已融入了五峰人的血液。
——出邬运辉录音——
“大概我五岁的时候,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那时喝茶我们是以罐罐茶为主,保持我们最原始的饮茶风俗。用罐罐茶有个套路,干柴、明火、铜壶、瓦罐、细茶,干柴沏茶烧水就没有异味,用铜壶烧就没有烟味,用瓦罐把茶炕香,最尊贵的客人要细茶,粗茶淡饭是普通的朋友,细茶是尊贵的朋友,童年的时候,我们家来了尊贵的客人,必须是我母亲操刀,开水冲泡的时候,满屋都是香味,那种感觉非常美好。”
茶叶,早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和第一品牌来打造,“推进产业大融合,打造生态茶叶链”是五峰长期以来的既定方略。继“万里茶道”“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金字招牌之后,五峰正在全力争创全国茶叶知名品牌示范区。
“宜昌红茶”享誉中国,全国红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宜红茶”,至今已有年历史。早已受到业界肯定和国外消费者青睐。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宜红茶”第六代传人罗华。
——出罗华录音——
“建国以后,国家(各项事业)是百废待兴。(我们公司)原来是国有投资,年筹建了以后,(公司)就是负责两省三地十六个县市(茶叶)收购、加工、出口。年前统计:创汇一个多亿美元。”
“宜红茶”作为新中国在中南茶区建立的第一座红茶精加工企业,是湖北省最大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年加工能力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德国等国家,为国家创外汇,为名族树品牌,以品质求生存,不断改进工艺、不断创新,使这家公司面对欧盟的“绿色壁垒”,一路飘红。
——出罗华录音——
“我们主打的是出口,大概占我们销售的70%以上,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其次是美国、日本市场,我们坚持创新,创新主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取得了很多专利,体现就是工艺水平的先进。”
宜昌茶叶禀赋天成。以宜昌、秭归、兴山为重点的12万亩江北高效绿茶区;以五峰、宜都、长阳为重点的20万亩江南绿、红茶区;以当阳、远安为主,仙人掌、鹿苑茶等3万亩特种茶区。38多个产茶乡镇,87万亩优质茶园,30多万从业大军。
为了悉心承接着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去年,宜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的战略,并出台了《关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茶叶强市的意见》,提出“全力打造中国茶叶现代技术集成基地,加快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湖北第一的茶叶强市”的发展目标。今年,宜昌将强力打造“宜昌绿茶”、“宜昌红茶”、“湖北青砖茶”三个公共品牌,引领绿茶、红茶、黑茶生产经营主体共享、抱团发展,加大茶资源“跨界开发”力度,打造精品名片。宜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孙劲松:
——出孙劲松录音——
“我们这边的茶叶从层面上讲,有五峰、夷陵区几个大区,基础很好;第二有邓村绿茶、秀水天香、采花毛尖等企业;第三有品牌,尽管宜昌茶在国内名牌不多,但品牌不少。第四我们有很好的基地,经过多年打造之后,示范基地亮点纷呈;第五就是我们的茶叶品种很丰富,我们未来发展就是要提升绿茶,振兴红茶,还有白茶和黄茶。”
近20年来,宜昌茶业在中国茶界不断掀起波澜,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著名的产茶区域之一,产品包括绿茶、红茶、黄茶、眉茶、蒸青茶、白茶等,采茶工艺成熟,比较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名优茶开发,品种改良,有机茶开发和标准化生产品质得到提升。
在宜昌市,业内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宜昌,有规模、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少。这与宜昌产茶大市不相称,主要是宜昌茶叶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的规范化、组织化、标准化不无关系。当务之急是整合资源。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出罗华录音——
“国外有很多知名大品牌,实际他们并不产茶,我们都感到很困惑,第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没有组织化就不容易整合品牌,你搞你的,我搞我的,都想出名,品牌多了就没有品牌。”
品牌来源于品质,品质是茶产业的基础。
湖北秀水天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家新,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茶叶人”,二十多年的打拼,他曾为品牌哭过,他说品牌就是做人。
——出汪家新录音——
“我无法打造品牌,我曾经哭过。流过泪;打造品牌不是简单的,要有丰富的品牌资源,过硬的产品质量,强大的企业团队。”
品牌整合已经让五峰县尝到了甜头。五峰县茶叶局副局长邬运辉。
——出邬运辉录音——
“从年开始一直到年,我们全县是举全县之力,打造‘采花毛尖’,五年时间,见了效果,品牌如果没有资源、没有力量、没有产品、没有品质共同支撑,影响力就小了。”
顶层设计、品牌整合、技术创新决定宜昌茶产业能走多远。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宜昌茶业应有更大作为。宜昌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特色不放松,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引导,围绕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高点谋划、高位推进“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战略,塑造特色品牌,完善全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强化推进机制。
把茶叶“吃干榨尽”。萧氏集团秉承深度挖掘一棵茶树的价值,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以茶叶为核心,推出了茶食品、茶饮料、茶籽油、茶粉等茶产品。今年,又在筹建“湖北茶叶研究院”。抢占湖北茶业的制高点。萧氏集团副总经理刘汉武:
——出刘汉武录音——
“作为宜昌茶叶,我们没有西湖龙井和碧螺春这样的历史品牌,但是我们是结合人们的生活和科技来发展,我们还有一块走在前面,就是把茶叶充分的利用起来,包括茶梗、茶叶,茶花、茶籽,我们都把它利用起来了,我们产业链也延伸了。茶农能够致富。”
为突破茶叶出口瓶颈,适应国际市场茶叶消费现状,邓村绿茶集团注重新工艺研发与系列产品开发,在茶叶种植上提倡科学管理、严格执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努力实现“零添加、零污染、零农残”,从源头上保证了茶叶鲜叶的质量安全。通过改良茶工艺与加工设备,高品质的红茶类产品撬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成功实现了绿茶、红茶并轨前行态势。
茶业,是宜昌市重要的传统产业,也是最大的资源优势,要把这一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民致富的抓手。宜昌市委、市政府正乘势而上,决定把茶叶作为宜昌市“十五”规划中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全面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宜昌,毓一方水土,惠世代桑梓;萃一脉钟灵,与四海同享。
记者:田瑞金、袁佳、石炎昱
湖北·宜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zx/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