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示范区大美宜昌公共文化壮美起舞
编者按
亘古不息的悠悠长江,在身边尽情流淌,巍峨壮丽的三峡大坝,在身边深情守望。
千年文脉,绵延一江春水。大美宜昌,闪耀文明新风。
宜昌作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宜昌紧盯经济建设硬指标,更注重文化建设软实力,让一系列荣誉先后加冕宜昌,其中包括: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幸福是民众内心的向往。年5月,经文化部、财政部专家评审,宜昌市取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近年来,宜昌市对照创建标准,严格落实创建规划,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如今,宜昌上下,城乡之间,文化坐标处处可见,文明新风时时可闻,大美宜昌,正闪耀着全新的魅力与鲜活的色彩。
为此,本报特别编发此文,请读者品鉴文化之美,感受宜昌之魅。
文化服务抚慰民心,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初夏时节,走进宜昌城乡,寻访大街小巷,一座座设施完善的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一场场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间间图书预览室书香怡人……让人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文化生活同频共振、和谐共生、共赢共荣的和谐内涵。
城市因人而建,因文化而独特与丰美。近年来,宜昌市以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获得感,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强化了深层的文化惠民,既丰富了城市的色彩与内涵,也提升了城市的格局与抱负。
打造公共文化地标,让城市文化“立起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设施是城乡的地标。5月13日,家住夷陵区的张先生,利用周末时间,专程带着妻子与10岁的儿子,驱车来到宜昌博物馆新馆、宜昌规划展览馆,一家人共同感受宜昌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悠远的巴楚文化底蕴,了解宜昌鲜活壮美的未来蓝图。
张先生说:“没有文化的城市,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文化涵养文明,折射品位,对自己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都可以注入无形的力量。”
深厚悠远的巴楚文化,是宜昌的底蕴和特色。近年来,宜昌大手笔投入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让宜昌人民近距离感受宜昌历史文化,增强城乡居民对城市本身的荣耀感、获得感,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每一个角落。
据介绍,宜昌市近年来“真金白银”投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就达亿元,其中宜昌博物馆新馆投资7.3亿元,预计今年底完工;宜昌规划展览馆投资3.5亿元,已全面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宜昌奥体中心总投资23亿元,主场馆全面封顶。
除了这种综合性、代表性文化设施,宜昌也注重打造宜昌城乡居民身边的文化风景,让市民看得见、走得进、能参与、能受益,既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
目前,宜昌市共有14个图书馆,14个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18个。“户户通”“村村响”已实现区域全覆盖。
注重全民共建共享,让群众文化“活起来”
物质的丰富不能代表精神的富有。近年来,宜昌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力求以文化人,群星闪耀,注重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去年7月,宜昌市民收到市政府发来的“红包”——“宜昌文惠卡”,市民只需缴费元,就能享受元政府财政补贴,共享元文化消费金额。据宜昌交旅集团负责人介绍,后期还将与各类演出团队开展深入合作,不断开发和引进优质文化节目,让更多的宜昌百姓能走进剧场看演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自创建以来,宜昌市出台了《支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的指导意见》,着重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全市已形成了由多个民间文艺协会、多支业余文艺团队、业余文艺骨干过万人组成的群众文化网络,常年扎根基层。
3月22日上午,枝江市问安镇张家桥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来到活动地点,期待着“三下乡”活动带来的一场场好戏……在枝江市,文化惠民工程宛如一阵阵春风,吹进了广袤的乡村,让村民们在闲暇时能享受枝江楠管、文艺汇演等文化作品的魅力。
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同时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提升幸福指数,才真正拥有诗和远方。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文明新风也应运而生。如今的宜昌,无论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户,打麻将的少了,说闲话、惹是非的少了,在群众文化的召唤下,城乡居民参与其中,找到了生活的满足与乐趣。人与城的品位,也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共同提升。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让文明城市“美起来”
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宜昌市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并全部达到平方米以上建设标准;全市个行政村(社区)中有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达标率为99.4%。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体广场且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达标率为96.3%。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配发了便捷式广场舞音响设备。
运河公园内,绿意葱茏,晚霞映照,市民悠闲漫步;图书馆内,读书者安静阅读,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宜都农家书屋内,书香四溢,村民们翻书津津有味;和平公园上,音乐飘扬,舞姿翩翩……这些,都是公共文化普惠的一个缩影。把了解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服务供给的首要环节,细化需求、以需定供,推行“菜单式”供给服务模式,普惠各类人群。
“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都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了,到广场上散散步、跳跳舞、唱唱歌,既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我们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家住十三码头的方女士说,每天傍晚时刻是她最期待的,三五成群,一起来到和平公园,找到自己的“组织”跳起广场舞。
近年来,宜昌在发掘中保护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传承民间文化,在创新中普及群众文化。峡江号子、长阳山歌、南曲等19个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经发掘整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甚至成了对外展示宜昌文化魅力的看点,成了吸引外来游客的新亮点。
扭秧歌,唱京剧,跑旱船,健身操,扇子舞……每当夜幕初合,在市中心夷陵广场,在10余公里长的滨江公园,在社区街巷的小游园,在乡间村头的聚集地,各种群众文体活动缤纷上演,城乡居民踊跃参与,乐在其中。
少数人的演出,不代表群众成了文化生活的主角。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全民参与,和谐共生,让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宜昌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宜昌市民心中一道鲜活的风景,进而奏响文化建设的华彩乐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宜昌市正在全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保障文化民生、实现文化小康的步伐正愈发坚实有力,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验收。
宜昌这一方水土,因为文化,而更加明媚,更加壮阔,也更显得山灵水秀,情深意长。
图片来源:宜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文章来源:三峡晚报全媒
记者淡鹏通讯员王风成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xw/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