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1820年湖北行政区划及点评
清代(年)湖北行政区划及点评
以下行政区划,主要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评论是笔者加的
一,武昌道(按,清代“道”为监察区,不是行政区),辖武昌一府
武昌府
驻江夏县
辖:武昌、大冶、嘉鱼、咸宁、蒲圻、崇阳、通城、通山和兴国州(清代“州”分两种,散州和直隶州,散州同于县,直隶州同于府)。
武昌府是湖北首府,江夏县是湖北首县,也就是民间俗称之“上武昌”,湖广总督,湖北巡抚驻地,当之无愧的政治中心。
二,汉黄德道,驻黄州府,辖汉阳府、德安府
汉阳府
驻汉阳县
辖汉川、孝感、黄陂和沔阳州
汉阳府辖县不多,但每个县都是巨无霸级的,尤其是汉阳县的汉口地区,这时已从明代的“四大名镇”上升到和北京、苏州、广州并立的“天下四聚”(清初学者刘献廷语),已经升级为汉阳府同知驻地,汉阳县是当时湖北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夏明智
黄州府
驻黄冈县
辖黄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广济、黄梅和蕲州
黄州府唯一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英山县还属于安徽省不属湖北。
德安府
驻安陆县
辖应城、云梦、应山和随州
安陆可能是湖北最失意的州府驻地了
三,安襄陨荆道,驻襄阳府,辖安陆府、郧阳府、荆门州
安陆府
驻钟祥县
辖京山、天门、潜江
安陆府的驻地是钟祥县,而当时钟祥和荆门并立,倒也相安无事。
襄阳府
驻襄阳县
辖南漳、宜城、枣阳、谷城、光化和均州
作为安襄陨荆道的驻地,襄阳当时看来也称得上是“省域副中心”。
郧阳府
驻郧县
辖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保康
这个区划的确映证了一些网友关于,老郧阳即使包括保康也不包括均州的说法。
荆门州
驻荆门州
辖远安、当阳
按清制,直隶州虽然品级同于府,但少有辖县,荆门州算是特例。
四,荆宜施道,驻荆州府,辖宜昌府,施南府
荆州府
驻江陵县
辖监利、公安、松滋、枝江、宜都
个人感觉,当时荆州府的行政区划要比当年的大荆州地区和现在的荆州市都合理。
宜昌府
辖长阳、长乐
驻东湖县、巴东、兴山以及归州、鹤峰州
宜昌地名变化较大,“东湖县”即后来之“宜昌县”,“长乐县”即后来之“五峰县”,“归州”即后来之“秭归县”。
适时宜昌尚未开埠,今天富裕的“宜东三县”也尚未划入,经济地位明显弱于现在。
施南府
辖建始、利川、宣恩、来风、咸丰
驻恩施县
辖建始、利川、宣恩、来风、咸丰
附文:
湖北布政使司,是中国清代设立的一布政使司,领今湖北省大部分地区。
明代其地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后设湖广巡抚及湖广总督。清圣祖康熙三年(年),分置湖北布政司,领八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安陆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并设湖北巡抚。雍正六年(年),升归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降归州属宜昌府。以恩施县治置施南府。乾隆五十六年(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光绪三十年(年),升鹤峰州为直隶厅。东至安徽宿松;南至湖南临湘;西至四川巫山;北至河南罗山。广二千四百四十里,袤六百八十里。面积五十八万九千一百一十六平方里。宣统三年,编户,口。共领10府,1直隶州,1直隶厅,60县。
参考文献《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xw/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