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陆城展影
解放社区:帮老年人“刷脸”解决认证难题
“小江啊,你快过来一下,这用手机刷脸是怎么弄的,搞了几遍都验证失败了。”近日,陆城解放社区网格员江玲玲接到解放二组季奶奶打来的求助电话。
在了解情况后,社区立即派网格员入户帮忙解决困难,用手机App认真仔细的帮季奶奶进行养老认证,但由于老年人听力退化动作较迟缓,导致系统经常超时而“刷脸”失败,一遍一遍重复操作后,“刷脸”认证终于通过了。
据悉,年城镇居民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已经正式启动,考虑到部分老年人不能正确使用智能手机,操作困难,解放社区组织网格员逐户向老人们宣传政策,手把手教老年人“刷脸”认证方法,解决他们认证难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社区已协助老年人完成“刷脸”认证人。(通讯员:江玲玲李苇)
清江社区“童享乐园”开园
3月12日,清江社区“童享乐园”正式开园。
“童享乐园”成立后,清江社区将优选社区内全职妈妈、退休妇女参与管理工作,利用周末在社区活动场地举行一到两次集体活动,开展以生活百科、绘本科学、音乐探索为主题的亲子课程,并提供儿童娱乐、阅读等延伸服务。
“清江社区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宜都的三个示范点之一,我们通过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打造了这个‘好有趣儿童同享空间’项目品牌,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还将进一步孵化志愿服务团队,最终达到居民自治的作用。”清江社区党委委员曹雪琳表示。(来源:云上宜都)
八字桥社区:三十元的温暖
3月16日,临近下班时八字桥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来了一名浑身湿漉漉的年轻男子,他十分不好意思地向大厅工作人员求助。
据了解,他是长阳火烧坪村人,此次经人介绍来宜都找工作,结果手机和钱包不慎遗失,联系不上朋友,也无法回家,请求社区帮忙寻找朋友。社区民政干部张健通过多方查找,始终没有找到他朋友的联系方式。仔细询问,了解到该男子常住宜昌,便资助了他30元,建议他直接回宜昌住处。
年轻男子万分感激的接过钱,要求张健留下联系方式,等回宜昌后将钱还上。张健连连摆手:“不用,谁都有遇难处的时候,趁时间还早,赶快去坐车。以后在宜都找到工作,安顿好了再来找我们!”
三十元并不多,但为小伙子解决了大问题,八字桥社区一直秉承“服务居民、温暖社会”理念,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温暖,全力打造群众最“贴心”“省心”“暖心”“放心”的社区。(八字桥社区:聂芮)
驿马冲村:爱心超市兑出文明乡风
3月18日,驿马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爱心超市里格外热闹,村民们攥着积分卡,有序列队等着兑换物品。
“今年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村民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兑换的物品,脸上洋溢着喜悦。爱心超市负责人潘宋玲表示,之前兑换只限于志愿服务积分,今年则结合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建设,评选出来的文明诚信户也可以根据积分到爱心超市进行物品兑换,这次共有户家庭文明诚信户参与兑换。
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建设都是以村规民约落实为基础开展的工作,旨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建设文明乡风民俗。为了将两项工作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驿马冲两委班子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诚信家庭评议、积分计算及兑换等方面潜心研究,制定完善了村民普遍认可、可操作性强的乡村治理体系。文明诚信积分兑换是驿马冲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激励方式,有效调动广大村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主动践行文明理念,让文明新风在全村蔚然成风。(通讯员:潘宋玲)
十里铺村: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街道十里铺村近日结合村情,从四个方面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
从规划安排上,建立健全有机衔接的统筹规划机制。规划设计“一张图”“一盘棋”;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脱贫地区制定差异化政策措施,推进乡村振兴。
从政策扶持上,建立健全有机衔接的政策扶持机制。支持脱贫攻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政策措施。在创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模式上,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
从产业的发展上,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把一二三产业联动起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
从乡村治理上,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的衔接机制。落实治理管理制度,建立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建设平安幸福乡村。
目前,村党委正谋划依托龙山森林公园和烈士陵园及民兵训练基地,发展休闲农业。并对现有农家乐提档升级,在村一组七里冲建千亩花海、百亩水面的游乐园,挖掘十里铺村“烟担包”“云盖寺”“仙帝庙”等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把烈士陵园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把“烟担包”遇难同胞纪念墓打造成爱国教育基地,制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全力打造美食乡村、美丽乡村、美好乡村。(来源:云上宜都)
亮家垴村的美丽“蝶变”
紧挨长江的亮家垴村曾经是一个小渔村,村民过着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近年来,沐着乡村振兴的春风,亮家垴人转变生活方式,弃船上岸,拓思路、兴产业、谋发展。日前,笔者走进该村看到,如今的亮家垴变了样:村容村貌大幅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家家户户住上新房,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黄土地长出“致富果”
沿着宽阔的九号路前行,路边十几个塑料大棚分外引入注目。
车刚停稳,女主人王菊迎上前来:“刚摘的草莓,尝尝鲜。”
谈及种草莓的初衷,王菊娓娓道来:“我们这里离城区近,现在连接城区的九号路通车了,城里人来采摘非常方便,就尝试草莓种植,没想到一种就尝到了甜头。”
走进长达数十米的塑料大棚,一株株翠绿色的草莓苗排列整齐,几颗鲜红的草莓零星散落。“这一季刚刚采摘完,一年有三季采摘期,过十来天又可采摘了。”王菊透露,她家的草莓种植施农家肥、不打农药,品质有保证,收成好,效益也好。
江风吹过,不时有车辆停下,询问是否有草莓卖。王菊还计划,今年与女儿一起流转柑橘园进行柑橘品改,发展爱媛28新品种,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
随行的村干部介绍,村里借助九号路修建、宜都长江大桥通车机遇,引导村民走特色种植之路,目前已有十来户村民取得成效,得到收益。
“龙须沟”变身大公园
邻苏小镇,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徽派风格的建筑沿河分布,高大的门楼巍峨气派。
邻苏小镇是村里为配合龙湖改造而建,部分房屋拆迁户搬迁入镇,住上白墙黛瓦的三层楼房,过上幸福生活。
龙湖也叫廖家湖,最早是为解决长江水患而修的引水道。后来村民陆续在这里挖塘养鱼,时间一长,塘里长满水草,淤泥堆积湖底,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成为远近闻名的“龙须沟”。
龙湖改造属于宜都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之一。经过施工队伍精心整治,原来各自为阵的堰塘得到疏通,淤泥污水得到治理,岸边植上杨柳等景观植物,杨柳依依、鱼翔湖底的湖光景色得以呈现。
每到夜幕降临,邻苏小镇前面的广场上,悠扬的乐曲声响起,附近的村民自行聚集在一起,欢快地跳起广场舞,给这个寂静的村庄带来生机与活力。
环境变美了,前来游玩的人就多了,郊游的、垂钓的、踏青的……六组村民向友斌抓住机遇,率先开起了农家菜馆。“我们村地理位置好,紧邻建设中的龙湖生态公园,生意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向友斌充满期待。
好民风孕育好乡风
村庄变美、村民变富,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以前农村人情风成灾,有的村民一年在人情上花费要数万元,成为村民的一种新负担。”村委会主任杨成刚介绍,村里通过开展村规民约约束、红白理事会成员宣传等方式,对人情风进行了根本治理,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新风尚。
志愿服务是亮家垴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年,亮家垴村组织了6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定期开展理论宣讲、文体活动、技术培训、法律宣传等服务活动,让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村里通过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修订了村规民约,在农村网格里建立“支部微家”,建立家庭诚信档案,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好乡风引来好乡贤。陈永毅父子主动出资10万元,对二组米泥巴路进行了硬化;乡贤朱辉主动捐赠村里的爱心超市所有商品,乡贤朱红星主动为卫生室配备了空调、办公电脑……城郊明珠亮家垴,正在实现新的蝶变。(通讯员:王超)
编辑:王超朱胤鑫
审核:周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xs/1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