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民族命脉揭秘中国版敦刻尔克宜昌
上个周末,去看电影的小伙伴都知道,
名导演诺兰的新电影《敦刻尔克》正在热映,口碑不俗。
电影说的,就是二战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成功转移了约33万人。
就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的两年前,即年,
在中国,在湖北,曾经发生过一次可与此类比的大事件:“宜昌大撤退”!
在短短40天内,在极其有限的运力条件下,中国人把停驻在宜昌的13万吨货物和3万余人员转运至四川,保住了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宜昌大撤退全景图
在今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我们一起解密当年的历史,
看看发生在宜昌的这个奇迹!
武汉失守年6月,日军调集30万军力攻击中部重镇武汉,中国军队组织万人进行抵抗,这场“武汉大会战”这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就在战事激烈展开的同时,各大航运公司冒着炮火和空袭日夜抢运,到10月25日武汉失守,绝大部分器材被转运,没有落入敌手。
武汉失守后,长江中游航线全部被切断,入川门户宜昌成了下一个被攻击的战略目标。当时堆积在宜昌码头的商用和军用器材超过12万吨,此外还有油料1万吨,各类公物6万吨,等待入川的政府官员、技术工人、大学师生和难民在3万以上。
这里几乎集中了中国兵器工业、各类机器工业和轻工业的生命,是国家仅存的一口元气。
撤退之难当时,这么大批的人员和物资从宜昌撤退入川并非易事。
水流湍急
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吨以上的大船,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穿过三峡。
著名作家叶圣陶也在逃难的人群当中,当时他看着混乱和恐慌在逃难的人群中传播,写下了“下游到客日盈千,逆旅麇居待入川。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时间紧迫
当时已经接近枯水期,长江上游还剩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的轮船尚能航行,过后水位下降,运载大型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出航。
任务繁重
武汉失守后,大批人流、物流,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宜昌,等待被转运到四川。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被各地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填满,所有人都等着上船。
不只是人流,宜昌还汇集了还有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等。年秋的宜昌江边上,那些密密匝匝堆放着的器械货物,几乎相当于当时整个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如果它们不能被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后果不堪设想。
民族英雄危难时刻见英雄,卢作孚站出来了。时年45岁的卢作孚,掌管着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司,被誉为“中国船王”。
卢作孚在船上
他指挥20余艘货船和余艘木船,冒着日机的猛烈轰炸,来回奔波在凶险的峡江之上,用40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年才能达成的运送量,为中国抗战抢救出3万余人和10万余吨货物,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为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有16艘船只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名员工壮烈牺牲,76名员工伤残。
有关资料显示,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余万,货物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
撤退路线经过反复讨论,创造了最适合当时形势的“三段航行法”,将宜昌至重庆分为三段航行,宜昌至三斗坪,三斗坪至万县,万县至重庆。
除大型设备、重要物资用专船直运重庆,再从重庆运送奔赴抗日前线的将士外,其他的轮船则进行分段抢运;鉴于三峡航道地形复杂,不能夜航,只能抢在白天航行晚上装卸;公营厂矿机器、工具、原料及公务人员一律优先运送;将二等以上舱铺全改为坐票,让达官贵人与平民同舱,这样能够增加一倍以上的载客量。
当时人这样评价“宜昌大撤退”:
卢作孚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贵公司人材之多,事业之大,有功于抗战,均为其他公司所少有,敬佩万分。——冯玉祥
中国的敦刻尔克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撤退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我们比他们还要艰苦些。——民国作家徐盈在《中华民国实业人物志》中评价道。
而作为亲历者的卢作孚后来这样说道:我们比敦刻尔克还要艰巨得多!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THEEND—
编辑:头条君雷奥琳
宜昌头条
我不在江湖江湖却有我的传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ly/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