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不知道,宜昌各县市区名字背后的
宜昌,古称夷陵
在清朝年间取宜于昌盛之意
更名为“宜昌”
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城
除了文化底蕴浓厚
各县市各区的名称更是源远流长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
宜昌辖三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
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
宜昌西陵区▲滨江公园
因境内西陵山得名
西陵山面临长江,东南面为黄柏河环绕
面积1平方千米,又称古夷山
▲镇江阁
镇江阁有“天下第四楼”之称
气势雄伟,威镇三江
位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的长江岸边
是多年来宜昌水患的见证古迹
辖6街道1乡:
①六街道:西陵街道、学院街道、云集街道、西坝街道、葛洲坝街道、夜明珠街道
②一乡:窑湾乡
宜昌伍家岗区▲五一广场
原为荒郊岗地
民国时期伍姓人迁此成集而得名
▲宝塔河公园
那时
这里荒草丛生,坟包遍野
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
解放之初,伍家岗上虽然新添一些人家
年汉宜公路全线通车后
这里逐步兴旺起来
辖4街道1乡:
①四街道:万寿桥街道、大公桥街道、宝塔河街道、伍家岗街道
②一乡:伍家乡
宜昌点军区▲车溪
以境内点军坡得名
位于宜昌市城区长江南岸
▲点军碑
三国时,刘备进川
留关羽镇守荆襄,张飞作为后盾驻扎夷陵
当时,东吴、北魏均觊觎荆襄
关云长为解后顾之忧来夷陵巡防
张飞不让关羽担心,故意将四千人马说成两万
关羽不信,他知道大队人马已随刘备进川
张飞只有四千人马左右,所以他要亲自点军核实
▲文佛山
第二天,张飞选择此地让关羽点军
并让其四千人马围绕此坡走了五转
于是,四千人马变成两万,关羽才放心地离去
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点军坡了
军碑立于点军坡顶南侧
碑高厘米,宽厘米,厚20厘米
辖1街道2镇2乡:
①一街道:点军街道
②二镇:桥边镇、艾家镇
③一乡:联棚乡
桥边镇:传集镇形成于桥头,名大桥边。后简为今名。
土城乡:原称土城寺。因四面山形似城,昔建有寺庙,故名。后简为今名。
宜昌猇亭区▲猇亭古战场
“猇”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虎鸣也。”意为虎吼声
“亭”则为古代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
故猇亭为老虎出没的地方
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
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
在此建有一造形优美的小亭
亭椽柱上雕成既像虎又像犬兽形
是为猇,即名为猇亭
▲猇亭古战场
辖3街道:
①三街道:云池街道、虎牙街道、古老背街道
宜昌夷陵区▲三峡人家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
▲三峡大坝
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
上控巴夔,下引荆襄
有“三峡门户”之称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
三峡工程坝址在夷陵区三斗坪镇
宜昌市夷陵区既是三峡工程坝区
也是三峡库区首区
▲三峡大瀑布
小溪塔:原名晓曦塔,清曾名新兴铺。年改今名。
三斗坪镇:传昔有人以三斗米作资本开店,故名。年置镇。
雾渡河镇:因雾渡河得名。年置镇。
樟村坪镇:因多樟树得名。年置镇。
太平溪镇:因在镇东有溪河入江,且地势平坦,故名。后演绎为今名。年置镇。
乐天溪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乐天)在此泊舟而得名。年置镇。
分乡镇:原名枫橡场,后演绎为今名。年置镇。
鸦鹊岭镇:传清建有梅林寺,常有鸦鹊飞来,故名。年置镇。
下堡坪乡:因四面高山环绕,集镇沿河分布似城堡,故名。
辖1街道8镇3乡:
①一街道:小溪塔街道
②八镇:樟村坪镇、雾渡河镇、分乡镇、太平溪镇、三斗坪镇、乐天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
③三乡:下堡坪乡、黄花乡、邓村乡
宜昌宜都市▲奥陶纪石林
宜都之名取“宜于建都”之意
▲潘家湾乡
宜都地理位置重要
地处楚蜀咽喉,当荆益要冲
古称楚之西塞、西楚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古战场
刘备占领了此地
取“宜于建都”之意、“吉祥颂美”之称
也有预祝西取益州,出师大捷的意味”
辖1街道7镇2乡2管委会:
①一街道:陆城街道
②七镇:枝城镇、松木坪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点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
③二乡:潘家湾土家族乡、王畈乡
④二管委会:松宜矿区、工业园区
宜昌当阳市▲玉泉寺
名称取《左传》“天子当阳,诸候用令”之意
另一说是,当阳整个地势呈一个斜坡
面朝东方升起的太阳
“当阳,当阳,正当太阳”
▲玉泉寺
当阳历史悠久,古为权国
战国时建当阳县,属南郡
建县距今有多年历史
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辖7镇3办事处:
①七镇:淯溪镇、河溶镇、王店镇、半月镇、草埠湖镇、两河镇、庙前镇
②三办事处:玉阳街道、坝陵街道、玉泉街道
宜昌枝江市▲安福寺镇桃花林
据清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载
“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得名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境内问安镇关庙山
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
早在年前已有原始农业、牧业生产
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董市镇
马家店街办:昔为行人歇脚地,年陆续兴建学校、粮库。年枝江县治设此。年为城关镇。年改今名
问安镇:原名万安寺,年《枝江县志》载:问安寺在江口后,传蜀汉刘备驻营于此,关(羽)、张(飞)问安,镇名源此
白洋镇:原名白羊,因临江有白色羊形巨石得名。后因滨临滔滔江水演绎为白洋
董市镇:古称董滩潮。三国蜀改称董滩口。后演绎为今名
七星台镇:传明代七秀才乘船赶考,遇难葬此,墓名“七星台”。镇名依此
安福寺镇:以安福寺得名,但安福寺在清代就驻有县辖行政机构,名安福铺
仙女镇:因仙女庙而得名。驻地原名顾家场,后更名为老周场镇。仙女庙据传一富家小姐爱上一个农家儿郎,其父不允,小姐便投江口镇北的东湖而死。后有人见其黎明之前在湖畔徘徊,立庙以祀,故名
顾家店镇:传顾姓在此开店而得名
百里洲镇:因沿洲一圈逾一百华里,故名
辖8镇1办事处:
①八镇:问安镇、七星台镇、仙女镇、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百里洲镇
②一办事处:马家店街办
宜昌远安县▲灵龙峡景区
因其地“近瑶而远”得名
其意为此地邻近少数民族而距京城远
祝愿永远安宁相处之意
远安是黄帝之妻、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故里
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称“临沮”、“高安”
公元年更名为“远安”
距今已有多年的建县史
▲鸣凤山
鸣凤镇:以镇西南有鸣凤山得名
嫘祖镇(原荷花镇):该地原有东沟、南沟、北沟三水汇而成池,清澈见底,其形似舟,池中有荷花浮出,得名荷花堰。后改为荷花店。据考证,荷花镇是西陵古国所在地,为嫘祖故里,现更名为嫘祖镇
洋坪镇:原名洋坪泛,地处沮河弯曲段,因河床狭窄,每遇洪水汪洋一片,后淤成坪畈,故名洋坪。明已成集
茅坪场镇:位于九子溪中游弯曲地段,因所处坪坝,地广人稀,坪上茅草丛生,故名
花林寺镇:以寺庙而得名。相传此地从前为一片树林,一斋公在此修一寺院,雕墙刻壁粉饰花色美观,供朝鸣凤山之香客往返膳宿,故名花林寺
旧县镇:为远安旧县治,故名
河口乡:因坐落于东峪沟、高河冲、张桥三溪河汇合口而得名
辖6镇1乡:
①六镇: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洋坪镇、茅坪场镇、嫘祖镇
②一乡:河口乡
宜昌兴山县▲昭君村
据清光绪年间《兴山县治》载
因“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
兴山县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属秭归县
▲昭君故里
古夫镇:原名夫子镇,以镇内夫子岩得名。年改称古夫镇。因地处镇西古洞口(地名)与镇东夫子岩之间,各取一字命名
昭君镇:原名高阳镇,年8月17日以西汉王昭君出生地更名为昭君镇
峡口镇:原名大峡口,因处高岚河流经建阳峡入香溪处,故名。年置镇
南阳镇:因所处河段又称南阳河,镇依河名。年置镇
黄粮镇:原名黄连坪,以昔有黄连树而得名。后讹为今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因坪内盛产水稻,成熟时黄粮一片得名黄粮坪。年置镇
水月寺镇:以清建水月寺而得名。因夏阳河溪中曾有一块形如月亮的石头,得名“水月石”,清在此建庙
高桥乡:原名长冲,因处山岭间狭长坪地得名。后在凉台河建一石木结构的桥梁而得名高桥
榛子乡:原名张官店,因明清有张姓于此掌管驿站,故名。改今名。因境内和平村山岭上旧时有棵古老榛子树而得名榛子树岭,后简名榛子
辖6镇2乡:
①六镇:古夫镇、昭君镇、峡口镇、南阳镇、水月寺镇、黄粮镇
②二乡:高桥乡、榛子乡
宜昌秭归县▲屈原故里
秭归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
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
二是楚子熊绎封嫡嗣熊挚为“夔子”,居“夔子国”,即今秭归以西到四川奉节一带,为楚的附庸国,后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恽把夔子国灭掉了。“楚人灭夔,以夔子归。”今天的秭归即“子归”之意
▲屈原故里
西汉置秭归县,北魏改置长宁县
隋复秭归县,唐置归州
后几经变动,年复置秭归县
辖7镇5乡:
①七镇: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
②五乡:水田坝乡、泄滩乡、梅家河乡、磨坪乡、周坪乡
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武落钟离山
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汉朝,置“佷山县”
为长阳建县之始
隋朝在南汉溪设长杨县
唐改长杨县为长阳县,故名
▲清江画廊
年8月13日
宜昌地区与宜昌市合实行“地市合并”
建立大宜昌市
长阳隶属宜昌市管辖
辖8镇3乡:
①八镇:龙舟坪镇、磨市镇、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榔坪镇、贺家坪镇、高家堰镇
②三乡:大堰乡、鸭子口乡、火烧坪乡
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柴埠溪
土家族为主
以县治西南五峰山得名
年7月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后河天门峡
辖5镇3乡:
①八镇:五峰镇、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仁和坪镇、湾潭镇
②三乡:傅家堰乡、采花乡、牛庄乡
宜昌历史悠久
各区县名称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如今,这些名称大多被大家遗忘了
那你还记得几个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ly/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