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展示宜昌农村建房ldquo样
远安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汤明,远安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金祝,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王莹,远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建平,远安县鸣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冯正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远安探索人口梯次转移及农房建设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珊珊主持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远安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人口梯次转移规律,优化顶层设计,引导农民建房,筑梦全面小康,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远安实际的特色农房建设之路。
远安县城年开始远安县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起研究城乡建设系统梳理了远安近10年来的乡村变化发现明显呈现三大主要特征▼▼▼向上滑动阅览
从生产方式看,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年,远安县劳动人口12.2万人,其中县外务工人数3.66万人、占比30%。与此同时,农业产业由过去较为单一的粮食生产加快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附加值越来越高。
从生活方式看,农村居民期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代际性变化。在职业选择上,更多倾向于非农就业和多元化择业;在就学意愿上,改善子女教育成为选择城市安家的首要动机,目前全县7个乡镇,只有3个设初中,在校学生仅占初中生总数的26%,其他均在县城就读;在住房需求上,年至年,县城所在乡镇以外的户籍人口购买商品房套数占比66.22%,距离最远的嫘祖镇真金村都有20%以上村民到县城买房;在文化价值认可上,年轻农村人口更向往城市生活,不少人春节期间返乡都会选择住在县城、乡镇酒店,对农村老家的归属感正在淡化。
从村庄功能看,单纯居住功能逐渐弱化,乡愁旅居功能日益明显,未来这种变化趋势可能还将进一步加快。
基于对这些变化的深刻认识远安县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重点从四个方面探索特色农房建设新方法和新路径■把握客观规律,精准定位预期组织专班对农村人口转移规律进行深入调查,逐步摸清县域内人口从山上到山下、从远郊到近郊的梯次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研判远安前10年和未来一段时期人口转移的总体趋势,预计到年,县域常住人口18万人,其中县城10万人、乡村8万人。远安县城
远安乡村■顺应发展趋势,优化空间布局根据远安县人口规模和分布强度预测,未来10至20年将有30%左右的村因人口迁移而不必保留行政村建制。鉴于远安地形地貌特征,综合生态环保、矿山开采、生活条件等因素,远安县在考虑未来乡村布局时,打破行政界线,将全域划分为县城转移核心区、城郊融合区、梯次转移弹性区、过渡安置区、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五大区域”,分类施策引导发展。翟家岭民居拈花谷民宿九子溪小区
■兼顾文化传承,系统塑造风貌传统人居模式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道文脉。为了更好地将文化基因保持和延续下去,远安县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后,对村庄设计的选址、风格、功能等要素进行适度干预,确保美观实用、风貌协调、方便推广。在系统集成农民、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远安县设计推出了包含22套户型的《远安县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目前两个示范小区已经基本建成,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扫码查看
↓↓↓
马渡河村龙凤村■注重价值提升,引导理性建房考虑到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为有限,住房可能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投资负担,远安县着力通过政策激励、公服配套等途径引导群众理性建房,避免造成重复建设或无效投资,切实提高农房性价比,真正让群众“少花钱、花好钱、尤其不花冤枉钱”。远安乡村远安作为全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围绕“投资理性、风貌协调、功能现代、文脉延续”目标,遵循人口转移规律,引导农民理性建房,让农房既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又“记得住乡愁”“承载了梦想”。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远安县将结合“五大分区”继续推进农房小区试点建设,同时以县城为核心、沿沮河南北延伸,打造平方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远安县城新闻
多看点
向上滑动阅览
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远安人口梯次转移及农房建设”,请问远安为什么要对人口转移规律进行探索?
远安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汤明: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乡村振兴首先一定要把农村居民的现状、诉求、变化趋势研究清楚,这其中就包括农村居民的转移趋势。只有把农村居民的转移趋势研究清楚之后,我们才能切合实际地确定村庄的空间布局,才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出发点,我们立足于远安的县情实际,对县域内人口转移规律和农民住房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全市范围来看,请问远安县的农房建设有什么亮点?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王莹:远安县农房建设的亮点,在于找准并把握了人口转移规律,从而根据对未来人口分布强度的科学预测,将县域划分成五大区域,分类引导特色建房。
一是县城转移核心区。主要范围为县城城市边界以内,用于未来县城城市发展,不再新建农房。
二是城郊融合区。包括县城转移核心区外围约5公里范围,主要承接对象为县城城中村搬迁的亦农亦商人群。要求新建农房兼顾文脉延续和功能现代,注重农房的品质和价值提升,以二层为主,可建三层,总面积平方米以内为宜。
三是梯次转移弹性区。以建制镇周边和20世纪80至90年代小公社、小乡镇为聚集点。该区域是未来乡镇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区,将承接乡镇人口搬迁安置和周边村庄人口逐步集聚。新建的农房要求体量适中、宜农宜商有特色,以单层、二层为主,总面积以不超过平方米为宜。
四是过渡安置区。是各乡镇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一方面可承接部分搬迁村庄的人口安置,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未来保留村庄人口逐步集聚的选点。对区域内的农房,建议能加固的不新建,鼓励腾退、利用闲置房屋;确需新建的,建小体量过渡性安置房,以一层小户型为主,总面积以不超过平方米为宜。
五是“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主要是对风景秀丽的区域进行预留,作为未来“逆城镇化”康养区。此区域以异地建房为主,将有价值的旧房由村级组织或市场主体进行活化利用,严禁大拆大建。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凸显,出现了“房子越盖越好、人越来越少”的情况。远安县针对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建房要求和建筑体量,引导农民正确置业,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远安县是如何塑造村庄特色风貌的?
远安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金祝:为了系统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我们对村庄设计的选址、竖向、平面明确了“三个坚持”的原则。
一是选址坚持“交通便利、安全环保、设施完善、适度集中”。
二是竖向坚持延续“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的立体空间形态。
三是平面坚持体现“依山就势、逐水而居、错台组团、街巷里坊”的层次感,避免“排排坐”“兵营式”的村庄布局。
远安是如何引导农民理性建房的?
远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建平: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设计引导。我们聘请设计单位,设计编制了《远安县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提供了22种户型让农民选择,在设计中我们把握了两个要点。第一,文脉延续。延续了远安“双顶两坡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第二,功能现代。满足了“南北通风、四面采光、简洁实用、宜农宜商”的功能要求,充分考虑了农房的居住功能、生产功能和灵活可变的综合功能。
二是样板示范。在城郊融合区选择了2个新建小区,通过工匠培训、风貌的管控、质量安全的监管进行全方位示范。
三是过程服务。一方面对建房区域进行引导,引导农民向经济活跃地区、人口密集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地区聚集。另一方面从建筑体量进行控制,引导农民建体量适中、结构优化、形态优美、品质宜居的房子,22种户型中,总面积最大不超过平方米,最小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层高最高为3层,最低为1层。同时,我们还对边远山区的老旧房屋加强维修保养,做到能加固的不新建,能保留的不拆除,尽量做到少花钱、花好钱,坚决不花冤枉钱。
请问远安县在建设农房时,是如何保证农民按照图集设计标准建设的?农民建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协调的?
远安县鸣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冯正华:当前农民建房面临六大难题:建房成本控制难、质量安全管理难、公共设施配套难、邻里矛盾协调难、风貌管控塑造难、后期运营维护难。为了破解这六大难题,我们以城郊融合区两个小区为试点,按照“七个统一”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践行共建共享理念,实现全方位示范引领。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由政府牵头设计,住建部门牵头组织设计单位到村进行技术交底、图纸解读、答疑释惑,让建房户和建筑工匠真正理解图纸、看懂图纸。
二是统一基础设施配套。在充分征求建房户意见的基础上,按每户6.5万元标准由农户共同出资,村委会组织建设。
三是统一屋场选址。按照建房登记顺序组织农户公平选址。
四是统一监督管理。村委会组织监理、工匠、建房代表成立建房监督专班,加强质量、安全、风貌管理。
五是统一建材选购。村委会组织建房代表成立建材采购专班,统一材料品牌、规格、价格,进行统一采购。经测算,我县农民个人建房土建综合成本价控制在每平方米元左右。
六是统一竣工验收。村委会牵头组织监理、建房监督专班、户主三方验收。
七是统一物业管理。由政府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自主选择物业公司进行后期管理。
来源
三峡日报
记者
龚昌俊、邹媛、吴延陵
通讯员
朱丽君、李传香、李双骏
图片
远安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孙红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ls/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