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中国宜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9月1日上影了一部电影叫《敦刻尔克》,而这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时的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时,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共计40万人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
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原本英国政府计划营救3万人,最终转移了33万人。
其实,年,在中国宜昌三峡,上演着同样真实的事件!相比起来,这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更是挽救了多达万民众的生命,抢运了近20万吨军工器材,可谓是拯救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而这个奇迹,竟然几乎是一个人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下面,小编就来详细说一说这场足以留名青史的壮举,一段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宜昌大撤退。
“年10月24日,蒋介石正式下达放弃武汉的命令,宜昌这座小城,一时间涌进了近10万人,街上堆满了行李和露宿街头的人们。而在轮船公司,从大门到每个办公室,中间塞满了交涉的人们,相互责骂。从下游工厂拆下设备已经经过几次转运,运送器材的人员也早已疲惫不堪。但所有人都明白,宜昌失守时,他们将退无可退。
而在40天时间里,每天约3万人,9万吨货物的货物,需要后撤!
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壮举称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民国作家徐盈在《中华民国实业人物志》中所言:“中国的敦刻尔克的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撤退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我们比他们还要艰苦些。”
”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建制历史逾两千年。“宜昌”之名始于东晋,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于年设立地级市。
宜昌一直是个乏人 面对这团乱麻,这个小个子、穿麻布服的四川人出乎意料地镇定。他坚决而有礼貌地让所有人回去,然后到江边查看物资和轮船的实际情况,再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和轮船的驾引人员、宜昌港内的技术人员,彻夜开会,商讨紧急运输的方案。
当时,民生公司可用的轮船22只,另有两只挂法国旗的中国船。按它们全部运输能力,要将9万吨物资在40天内全部运往重庆,几乎没有可能,民生公司平时的运输能力40天大约只能运输1.4万吨。
三段航行法
在这晚通宵会议上,他们参考年枯水期分段航行的经验,决定采取分三段运输的办法,按照40天时间,设计出一个严密的分段运输计划。最初分宜昌到巴东、巫山、奉节、万县、重庆五段,到12月又开辟南沱、小青滩等转运站。只有重要而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才直接运往重庆,其他都在各站点卸下。
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
三斗坪至万县(今万州区)为第二段
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
他们对船只航行时间、物资装卸也作出最合理、最紧凑的安排,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各单位则清理自己的设备、器材,配套装箱,按轻重缓急,依次分配吨位。从11月1日起到12月10日,每天有24只船开始穿梭往返,昼夜不歇。卢作孚之所以拖到此时才全力以赴,损失了一个月黄金水位期,据长江大撤退的研究者黄振亚考证,主要是此前民生公司赖以生存的油料和合作公司器材入川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长江三峡,急流险滩,只能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可以充分争取时间,不空耗一天,甚至一分钟。最多时搬运装卸工有两千多人,这样一来:“每晨宜昌总得开出五只、六只、七只轮船,下午总得有几只轮船回来,当着轮船刚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拉开……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歌唱,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这是卢作孚本人在《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中的回忆。12年后他在民生公司业务会议上回想起人声、汽笛声、机器运转声交融的这一幕,依然十分激动。
重大牺牲
为躲避敌机轰炸,卢作孚又在中途设多个转运站,甚至临时增加了许多新码头。为了分担运输物资,民生公司又从民间临时征用了上千艘木船。他估计,这种方法能在40日内将所有货物、人员转运完毕。
危亡年代的中国,这些船只成了一艘艘承载希望的“诺亚方舟”。黄昏前,两岸江边数百盏煤气灯迅速点亮,江水中的灯影摇摇晃晃。不到一天时间,第一艘满载人员、货物的轮船驶出宜昌港。
登上“诺亚方舟”的第一批乘客是“保卫中国同盟”收留的数百名孤儿。经历现场的乘客记述说:“汽笛声中,这些孩子扒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的情景,令岸边观者无不动容。”从10月24日开始这天开始,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和多只木船,日夜不停地在川江来回穿梭,“宜昌大撤退”就此拉开序幕。
▲抗战时“民康”轮运送物资支前后返渝
供图/民生公司研究室,图自《中华遗产》年4月
当时服务于民生公司的萧怀柱老人记得:“那段紧张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宜昌港口就会开出六七条轮船,它们一到下午就会赶回来。显然,这些船进入奉节或万县就卸货返回了。这是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
卢作孚在回忆录中也有记述:“下午总得有几只轮船回来,当轮船刚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靠近驳船。”
一个个难寝的日日夜夜中,卢作孚几乎每天都要在码头上行走,了解每小时每艘船的动向等信息。到了深夜,他还要跑到装货的码头,去查看船只情况。
除了暗流险滩,空中轰炸是另一个威胁。抢运开始后,民生公司船队每天都有船只被炸毁的消息传来,每天都有民生公司职员、码头工人、航道上的纤夫在日机轰炸中牺牲或受重伤致残。
据童少生回忆,在这次抢运人员、设备过程中,民生公司有人献出了生命、61人伤残,16艘船被炸残炸沉。至于民生公司被敌机炸毁的厂房、仓库、机器设备,以及被损坏的码头、趸船、货栈等,更是数不胜数。
值得一提的是,纤夫队伍里曾有一群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当时,任南京艺专教导处主任的曹禺,和一批师生坐三条大木船入川,见到纤夫的艰辛便主动加入了拉纤的行列。不久,纤夫照片登上美国报刊。
转眼到了12月,江水低落,喧闹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宁静下来。经过40天的苦战,奇迹竟然如卢作孚预测那般出现了。“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出2/3。原来南北两岸各码头遍地堆满器材,两个月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两岸萧条,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了。”这是卢作孚在回忆文章《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中说的一段话。
▲宜昌大撤退的终点——年的重庆朝天门码头
供图/重庆出版社,图自《中华遗产》年4月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
中国宜昌大撤退两年之后,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也发生了一场类似的行动。
年5月底,英国动用艘各类船只,经过9个昼夜转运,在德军飞机狂轰滥炸之下,将滞留法国小镇敦刻尔克的40多万军队转运至英国,此即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常常有人将卢作孚导演的宜昌大撤退视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是这样的说法是否缺少几分自信?
宜昌大撤退的持续时间更长,运输长度和难度更大——重庆至宜昌航道超过公里,远大于英吉利海峡的航程,而三峡水道的自然条件也更为险恶。
敦刻尔克大撤退靠的是一个国家的力量,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我们大可名正言顺地赋予“宜昌大撤退”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不能忘记的人
宜昌大撤退后,民生公司的船仍在抢运物资,付出了极大牺牲。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的船只运送出川的军队共计.5万人,武器弹药等30多万吨。卢作孚不顾危险,常常亲临现场。年以来,民生公司有9只轮船被炸沉、6只被炸坏,包括最大的“民元轮”。
此外,政府征用阻塞水道5只,吨;自行凿沉和敌机炸毁等16只,吨;军公运输受损失5只,吨;被日寇劫持5只,吨,这还不含趸船和驳船,仅损失的轮船就有吨,船员共牺牲人,伤残76人。冯玉祥称民生公司是“爱国的公司”,年7月6日,他给卢作孚写信称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时至今日,随着亲历大撤退的人渐渐老去,卢作孚的名字逐渐淡出历史视野……
十多年前,某著名电视台在重庆录制节目,主持人让众多明星嘉宾列举重庆的英雄人物,大家说出了秦良玉、邹容、刘伯承、江姐、邱少云……主持人则重点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人:“有一个重庆人,可能很多人感到很陌生。毛泽东说他是不能忘记的人,蒋介石称他为民族英雄。他叫卢作孚。”
此外,卢作孚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迹还有:航运领域,他能在外资横行的年代,让民族运输业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教育领域,他将北碚辟为乡村建设实验区,将落后乡村变成人才荟萃的“世外桃源”;做人方面,作为中国大实业家的他,在公司内拥有极少股份,生活简朴而清贫……国民党元老张群说他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教育家晏阳初先生评价卢作孚“绝顶聪明”,“极富创造力”,“国人应当敬重”,几乎是没有缺点的“完人”。
卢作孚身后留下了厚厚的文集,大篇幅内容述及抗战纪实、企业管理、教育普及等种种内容,唯独没有详述的,是他自己的生平。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年02月
美工:杏紫编辑:闹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changshizx.com/ycsls/808.html